5月7日晚,在俞敏洪直播間內,三六零(601360)創始人周鴻祎談及對當下火熱大模型與ChatGPT的看法。他表示,國內大模型如果不經過兩年模仿,上來就說超越,那叫吹牛。
作為這場熱潮的積極參與者,360大語言模型產品一個月前問世,周鴻祎當時戲稱“自己的孩子”,抱出來給大家看看。
OpenAI的產品出道即巔峰,但能客觀認識彼此差距,周鴻祎的發言可謂人間清醒,畢竟是圈里見過大場面的老人了。
大模型遍地開花,不僅百度、騰訊、阿里、華為、京東等科技巨頭均有布局,一眾科創企業也紛紛官宣自己的大模型產品。
無論是先來者,還是后到者,大模型讓一度沉寂的中國互聯網圈嗨起來了。新產品層出不窮,ChatGPT風口上的諸神混戰才剛剛開始。
大模型之前,AI的商業化還飽受質疑。有人試探,有人觀望,有人潛心于此,有人淺嘗輒止。
大模型之后,互聯網公司們親自下場,沒人能篤定誰是中國的OpenAI,能做出來成功的大模型產品。不過,可以篤定的是,這個技術對中國很重要。
大模型締造了某種共識,它是工業級的,是應用型的,具備落地的現實場景,給各行各業都能帶來工業革命級的推動。
市場上過度狂熱還出現了一種尷尬的局面,有的企業明知道還沒完全準備好,卻不得不積極地在推進模型發布,似乎稍微晚一點就會錯過全世界。
“所有產品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遍”,這是入局者對大模型前景的普遍信仰。但大模型的成功不會一蹴而就,別忘了OpenAI一戰成名前那默默無聞的七年。
百花齊放,不再稀缺是好事兒,把好事兒做好前提是清醒的自我認知。以自身業務基礎及大公司本身的算力儲備與資金實力,去官宣一個大模型不難,市場門檻也不高。
現如今大廠選手大模型動態層出不窮,本質還是過去幾年技術積累,及未來可持續的研發投入、參數規模、人才儲備及算力升級。
國內外大模型的商業路徑差異明顯,ChatGPT、Midjourney、Notion AI或者Stable diffusion等等,都以C端用戶為基本盤。反觀國內,大模型的主要應用場景都在B端,B端更窄,因此更容易進行商業化。
兩種路徑孰優孰劣,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。相比海外,場景拓寬、用戶拓寬會助力大模型成長,也一定會加強訓練互相越來越了解,未來可能實現彎道超車、后來居上。
興奮歸興奮,重要歸重要,冷水要潑在前頭。在此之前,王小川給出的追趕時間表是三年,這個時間未必精準,但這個過程不可避免。大模型依然是一場艱苦的“創業者”之戰,革命尚未成功,量變到質變才考驗真功夫。
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
最新評論